我们栖居在大地之上,目光驻足于地平线以上的林林总总,眼前与远方,宏观与微观,焦点与边缘。即便人类的视野终究充满局限,即便完全认识自己和世界是一种过于乐观的假想,我们在理性认知上持之以恒的努力,仍旧不啻为一种可贵的英雄主义。
然而很遗憾,历史在一次次验证,所有认识一切的企图,生来笼罩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基因。地上与地下,细节与整体,我们瞻前顾后,却始终在认知上猝不及防。其背后的理由在于,我们依赖媒介认识世界,而所有的媒介在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的同时,也框定了探索的可能性。当我们用眼睛来观察世界时,视线范围之外的暗潮涌动,便注定鲜为人知。当我们以媒体作为掌握时代脉搏的工具时,所有不构成公共话题的个体化表达,或尚未形成大众共识的认知,便很难以一种坦率的方式抵达受众。
吊诡的是,存在本身有着不可阻挡的野蛮力量,从来不因认知者或媒介的局限,而停止生长。最终,当一些事物在地底下以势如破竹的姿态呈现在眼前时,我们惊诧万分。原来它们存在过,原来它们始终在生长,原来它们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最终突破了地平线,走入了公众视野,成为一种议题、问题、难题。在地下扎根的事物,终于得以在地上发芽,进而浓密丰盛起来,路过的人们仍在惊叹他们的枝叶,它们却悄悄积蓄着力量。不论你相信与否,其中的一些新生事物所带来的冲击必然不会止步于观念本身,而是对现代生活的重构,对固有认知体系的瓦解,甚至是对传统生存伦理的挑战。
对于大众而言,AlphaGo的胜利引发了一种思考,即,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未来的生活。它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是无法阻挡的历史的车轮,抑或是一种被夸大的可控技术?在此之前,即便人工智能技术始终在前进,却并未引起如此广泛的探讨。LGBT的话题也在带动诸多讨论,我们见证着它在大城市的宣传材料、小型沙龙、网络论坛上成为时髦的话题,但事实上,人类感情和取向的多样自古有之,回归到人类情感的本质,或许每一个体的感情都可以构成一种值得尊重的类别,只是在民主和自由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后,人们才郑重其事地反思起多数派对少数派的压迫。在地下生根许久的它们,因为时代潮流的推动,不知不觉就在地上博取了眼球。
还有一些事物,从时代的创造中汲取养分,虽然并非根基深厚,但也顺理成章地在地上站稳了脚跟。譬如,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为不少类型音乐或地下创作提供了崛起的契机,这些从前的小众、非主流创作者依赖互联网累计起自己的粉丝群体、粉丝社团,并逐步吸引更大的受众。通讯和信息技术的便捷作为一种前提,在推动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如果说小众代表一种个性化的文化选择,那么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小众,小众或许就是未来的主流。
种从地下到地上,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在当下频繁上演着,在舞台中央,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诚然,万事万物都处在不舍昼夜的变化中,但总有一些具象的事件、技术、领域、个体、观念,能够以一种挑战本质的姿态,激发人们的惊诧和困惑,它们冲入公共的视野,并继续酝酿着下一个惊艳的时刻。
我们或许无法给这些惊奇的变化一个答案,但发现问题本身,无疑是启蒙的开始。而在地上地下的游走间重新定义时代的坐标,进而启蒙思想,是每一个时代不变的使命,包括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当下。人类永远在传统和经验中寻找一种确定性和安全感,但时代的发展总是再一次将我们放逐到丛林之中。构建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发现其中的漏洞并不断解构,继而在碎片化的价值丛林里,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似乎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循环。然而,所有的建构与解构并非无事生非,其本身勾勒出每一代人的发展史,并留下璀璨的痕迹。
一方面,该死去的尚在苟延残喘,并被包装成欣欣向荣的面貌;另一方面,该醒来的还不够孔武有力,甚至尚未进入公众的视野,而这,正是时代的矛盾和症结所在。地上地下,看似隔绝,实则自由流动,蕴含着汹涌变革的浪潮,伴随着一代人难以回避的问题,裹狭着所有始料未及的惊喜和必须承受的代价。
沉默的开始发声,沉睡的正在醒来,他们破土而出的瞬间释放出刺眼的光芒,带着振聋发聩的力量,或许,这个世界需要一些颠覆和改变,去回应他们的成长。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TEDxTHU大会,将努力呈现这个时代里,在地上地下间游走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