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从不同的方面涉及到公共艺术的价值,每一个研究者都有自己选取材料的价值准则,有他的角度和看法,我们应该提倡非常扎实的个案研究,但是哪些个案能够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个问题是学者个人的选择呢,还是基于一些讨论和共识呢?我觉得在学界这个问题好像还没有一个认真的讨论。我们虽然对公共艺术的观念和价值进行了讨论,但我们对公共艺术有没有一些基本的共同认知呢?如果没有共识的话,每个人列举一个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得出来的结论会是非常松散的,也就是说研究者的价值观和对艺术的判断是没有交流的,会呈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碎片化形象,当然这个可能跟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时间短有关系。公共艺术的概念还在一个探讨、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一个非常成熟的公共艺术理论体系。我们有不少图片和案例,有对国外公共艺术资料的收集,但是我们自身能不能形成一个中国公共艺术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式或者逐渐探讨中国公共艺术在全球化时期的一些特点,我觉得这方面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后面的路还很长。我要特别推荐的是上海大学编的《公共艺术》杂志,他们一直在坚持做这项工作,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当下在高校、在城市,对公共艺术的研究还是比较分散的,研究人员、研究计划、项目都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没有一个相对系统的专业研究。
总的来说,做公共艺术的个案研究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对公共艺术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如果没有比较清晰的公共艺术理念和方法的话,这个研究也是很困难的。
您怎么看中国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中国公共艺术立法是什么样的一种态度?
我个人认为国外的百分比法案是从治理和经费上保证公共艺术的来源,在中国,公共艺术的创作落实机制可能比单一的百分比制度更重要,但这个机制也很难达到国家层面,因为现在整个中国还处于大力发展经济时期,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依赖于整个中国社会制度的进步。人民城市人民建,怎样体现人民建?艺术的出生,谁来颁发出生证,谁来助产,怎么样让它生产出来,这个东西都要在实践中去摸索,不是单一制定一个法律。
我们跟北京市的有关部门讨论过,我的建议是分类型、分地区,区别对待,抓大放小,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一种定性、定位。如小区的空间就没有必要报市里审批,这是小区的物业,把这个地方收拾好,弄一个小的艺术品,居民觉得好就可以了。但是涉及到重要的街区,重要广场等,就应该进行讨论。另外一些企业内部的空间和环境,要有专家介入,实行报备制度。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您是怎么看中央美院公共艺术发展的?
公共艺术教育在全国的历史都不太长,中央美院比较早设立了公共艺术专业,这是教学的一个大改革。我很早的时候提出过建议,就是雕塑系、壁画系还有建筑方面的环境专业等,结合公共艺术的研究,可以成立一个公共艺术学院。我觉得今后可能面临的是怎样专业化、学术化的问题。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和创作我们都有,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学科的话,教师、教材、学科基础等等都是今后要面临的问题,一旦成为学科的话就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事情,它要有一定的系统讨论和评估。从长远来看,我觉得公共艺术是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和空间,不仅仅对就业,对中国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提高都有影响,甚至有带动城市改造,推动GDP的作用。现在中国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老百姓的情绪比较紧张,精神上亚健康比较多,艺术和文化能不能提供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改善大家的生活感受,我认为公共艺术能做很多事。
我们做个案研究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呢?
可以考虑先做10个个案,这10个案例不是评选先进工作者,不是说这10个各方面都要很好,但它一定要有特殊价值,甚至有它的问题,一种带着普遍性的问题。宁可要深刻的片面,也不要平庸的全面。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 殷双喜自选集》
殷双喜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
殷双喜 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袁 荷 武定宇 李 雷审 核:武定宇 李 雷 宿 辰
设 计:鲍妮娜 王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