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您先回顾一下首都机场壁画的创作始末、委托方创作的要求、团队的合作,以及创作过程中思路的转变和协商的过程。
当时我在西双版纳,他们给我来了一封信,就说是让我赶紧回北京,首都机场的壁画有一个要我画,而且那个面积也挺大的,27米。一般如果是一面墙上的话是20米,他还把那个拐角那一块也给我了,就成了27米,可能是最大的一个。因为我在西双版纳呆了两三个月,所以觉得这个题材很亲切,西双版纳的人物和自然风光相结合,它不光是有很强的装饰性,色彩也非常丰富和考究,衣饰样式简约,看起来自由。西双版纳的密林,我都去过,树木很丰富,画这么一张壁画很适合。当时机场壁画的具体负责人是李瑞环,他就跟我说,你们赶紧的画一幅稿子,先不要求特别复杂。我先看了上面的地方,觉得挺有意思,为什么呢?这一面墙中间有一个大门,底下两边伸展的结构比例很好。还有再拐过来很有变化,是最大的一个空间。我说可以,不需要太长时间,我画了一个相对简约的线描稿子。构图比较有变化,就是两边展开。记得我当时画了一天,从早晨画到晚上。我画的是西双版纳泼水节的场景,从早晨起来,他们跳舞,唱歌,傍晚洗澡、划船。这张画就是画从早晨到晚上过节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个题材的选择是您个人的选择还是受委托方安排?
是我自己选的,从西双版纳回来,为了把创作画好,我不用现成的画,或者是已经画过的白描,而是完全根据画面的需要画人物,所有的人我都是自己想的。因为我对西双版纳的印象很清楚,所以无需用材料。因为用材料,就会受到具体的白描形象的局限。我最不喜欢在画面上七拼八凑的去用素材。即使用素材,例如树可以用素材,因为树不是很熟悉,但是人物我是完全不用素材的。
您曾有过在美国长期生活的经历,您对美国的文化艺术状态有怎样的感受?
80年代后期我在美国时,他们的理论界总结说“绘画雕刻死亡了”,用他们的思想方法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是成立的,但是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进步观”一定是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还将比今天进步,所以人活着就有这么一小段的历史意义,这不是极荒唐的观点么。文艺复兴,不是产生那么多重要的艺术家吗,也不好用你们的理论来做解释。所以不能单纯把进步观和进化论混为一谈,进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进化完成的,那是更为漫长的过程,所以无论是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还是其他什么理论都对不上号,这只能说明美国的文化很不成熟。
也有一些真正好的艺术家,例如德库宁、劳申伯格我也都认识。但是他们是有限的,一个时代,总会出现一些人吧。有些人从欧洲过来,他们文化的底子很好,所以他们有成就。但是土生土长的美国艺术家,很难有很高的成就。总体来讲美国文化根基太薄弱。很多人从美国回来就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你最多是见识了一些东西,但是你真正的得到什么东西,是你必须反思以后才能说你得到什么。得到的不一定是所谓好的东西,也可能是它的不好的东西,如果说你去美国呆了很多年,你连它的问题都没有认识清楚,你白去了。
您作为时代的亲历者,又经历了不同的文化氛围,现在再看当年您的《泼水节》这件作品,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觉得经历一些事情,包括经历那些政治磨难,其实也有它的两面性,你就能够了解中国社会。今天你再看中国社会,已经是另外一番样子。比如说现在,就习近平来讲,我为什么对他比较感兴趣,就是因为他提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明的这个思路。因为对于中国文明价值的讨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过,许多人说黄河文明没落了,要进入海洋文明才有价值。他们就是以这种简单的地域概念来谈进步和落后。如果是这样的思维,那毕加索是因为有黑人雕刻的启发才产生立体主义的,非洲在经济上是落后的,但并不表示它的文化艺术没有价值,否定了非洲艺术,那毕加索也没有价值了,所以说各民族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价值,但是它可能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会影响诸多因素,比如这个地方殖民主义,殖民统治时间太久,文化被压抑,才受到制约,多种情况,历史背景和历史遗留等隐私。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价值从来没有怀疑过,因为它确实有建树,很多成果摆在那里就是铁的事实。
为什么说我提出我们现在的基础教学,首先要进入中国文明的范畴来找到他的教材呢?因为只有转化为教材的时候,才能讲传承。我们一边讲传承发展,一边把西方雕刻当主体,你能传什么?作为基础教学,我们有很多很精彩的东西可选,书法、雕刻、青铜器、壁画,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教材。而且面很宽,表达的内容极具多样性,所以说中国的资源非常丰富。你在这个文化架构里头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系根脉,完了从这里再建造,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正统。如果你把西方的东西看成是普世的,还跟在人家后头,弄到现在,那不就荒唐了嘛。
您把咱们现在传统的美术,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的高度,也就是说,把它在我们之前看的很多多样性的东西串起来了。
很长的时间,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在西方的架构里头找出路,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误。还有一个问题,考古学的成果我们不可低估,这100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使我们现在所说的能够实现。如果没有考古学的发展,很多青铜器都埋在地底下,很多石雕也都在地底下,更不会发现各个时代的东西。为什么我对考古非常尊重,正因为有了100年来的考古成果,我们才能重新认识到这些东西。才能思考中国文明发展的脉络的问题。现在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一个机遇,中国的文化及艺术教育,你不能不走这么一条路,要有鲜明的文化走向,如果你连这个都没有的话,那你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您觉得在这么一个时间节点上来反思总结一下咱们这个文献,再就是举办这个中国公共艺术展,您觉得有什么意义?
当然是很好的,因为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一阵一阵的,可能一阵子搞些壁画,一阵又都不提了。作为国家的公共建筑,应该给艺术装饰比如壁画留有一定的空间。私人建筑,现在有钱人也很多,像高级会所这种,也可以有艺术的空间。但现实中都缺乏这种公共艺术意识。我觉得现在的情况是比较困难的,真正的大型国家建筑,他应该事先就有这个规划与设想,因为一座大型的公共建筑是可以世代传承的,你看我们现在去山西还可以看到唐代的建筑与壁画。如果一座大型的公共建筑里面没有壁画会让人感觉单调,缺乏文化品位。国家也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或提出某些规定。让一些百年大计的工程成为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给后人留下一份文化遗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艺术发展的一个点来讲,中国政府应该对此有所重视并举措来推动。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都有公共艺术百分比的相关政策,您认为中国是否缺少一个管理机制和支持机制?
是的,这个时候国家政策当然很重要,因为它是落实的保障,还涉及到具体职能部门,包括建设部、文化部,这需要协调并达成共识。什么样的规模的建筑,哪些建筑要搞公共艺术,有了百分比,才真正是落实了,不然只是说说。真正应该有人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钱的问题,如果没有经济做后盾,也是没用的,总之,总结过去只能说我们做的还不够。如果要想有保证,一定要有政策的规定和经济的保障,公共艺术才会真正繁荣起来。
那您对这次专题展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通过这样的专题展可以给人们以引导和思考,但愿我提出的这些问题也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公共艺术的意义谁都知道,它是普及的,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件作品。这比办一个展览可能还有影响力,所以它是大众传播最有力的途径之一,应该利用起来。
设 计:鲍妮娜